外商在台的 Contingency Plans
這是一個艱難的題目。大概在兩年多前我曾經收到一些駐台外館人員的私下詢問,了解台灣在整體社會面臨大型衝突的「整備度 (preparedness)」的現況。過了兩年,台灣社會在這方面的討論活躍許多,也有「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的成立。可是,商業機構在這方面的公開討論仍嫌絕對少數。不過以任何 sizable business 來說,本來就應該要有不等的 contingency plans 是合理的,例如天災的斷電要如何保持商業營運不中斷 (aka business continuity),決策和管理階層如何和總公司的母國保持聯繫等。看到 AmCham Taiwan 辦這場座談,我就想到了這些問題。
很多人知道我有不少烏克蘭朋友,這兩三年來也累積了不少來自於前線的應變資訊,就順手寫一篇交流。
員工的安全
首先是員工的安全。員工的安全要如何「確認」?烏克蘭戰爭發生已經快1000個日子,但台灣所面臨的天災,最多最多就是 921 aftershocks的 幾個月。將近三年的戰爭會有很多「階段」,一個企業的應變也會因為威脅強度和型態的不同而有所轉變。但確保企業員工安全大概是免不了的大原則,因為:
企業有一些法定和不等在道德面的責任
烏克蘭發生戰爭後有徵兵,徵兵年齡是25-60歲,這些人是職場的主力
針對一個企業員工,徵兵的上線是50%的人力,所以如果公司內有100個男人,那最多會有50位適齡的男子被徵召
光上面這幾個條件就和台灣很不一樣了。員工的身分是備役或是後備,在這個年頭就算是很大的外商企業,人資部門大概也不是很在意。但是在烏克蘭,如何保持最 minimum 的營運人力?這件事情是真的令人頭痛的挑戰。例如以 retail sector 觀之,再怎麼樣都是高度的勞力密集,沒辦法「遠端」或是讓 business process 高度自動化。如果突然一堆男性員工下週就必須消失去前線,那該怎麼辦?如果再隔一個月,有幾個突然失聯或再也回不來,那又該怎麼辦?
另外一個員工安全的課題是,這些每天要執行開店閉店的員工,遇到空襲警報該怎麼辦?跑防空避難設施?商店有辦法三分鐘內關起來嗎?員工什麼時候要跑到哪一個防空避難設施?員工什麼時候要回來店內?
這些實際的經驗都是很寶貴的,也只有在這種不幸的 full-scale war,才會知道該怎麼辦。
另外一種狀況是沒有空襲,但是有斷電。發電機大家都會說,但柴油要怎麼安全的儲存? 如果一天斷電復電好幾次,那我店面還要開嗎?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是簡單的問題,但對於類似麥當勞這種在全國都有分店的外商企業來說,這些都是真問題。
溝通管道的暢通
這部份我本來想寫的詳細一點,不過這篇著重在外商管理階層本身的應變。外商的管理階層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之際,如何和本國的其他管理人員快速組成危機應變小組?這些人可能住在不同地方,通訊和環境安全的條件都不同,大家要如何互相聯繫?如果公司的員工眾多,那是不是每天都要保持某種 sync 的狀態,來確認員工和各事業單位/店面受影響的狀況?這些是不是有好的資訊和通訊系統去支援?
那和總部又如何保持聯繫?和區域其他同屬一個品牌的事業體有需要保持聯繫嗎?例如以烏克蘭為例,我這家在烏克蘭的分公司人都被抓去當兵了,那麼區域內透過母國總部的協調,是否可以讓鄰近國家的員工在遠端甚至是近端支援?
解決這些問題都有方法,但涉及管理階層部分,對於危機管理的溝通,在頻率,在實際的通訊管道,在備援的通訊管道,在發佈資訊的管道和備援解決方案等,都要想過一輪。這些聽起來似乎粉複雜,但事情來了就要一關一關的解。
當然,在烏克蘭的管理階層也可以直接放棄這個分公司讓它放水流,但烏克蘭戰爭的形式是 prolonged war,大部分的區域和城市都還是要過日常的生活,你很難擔保在第一時間「棄保」你在烏克蘭的 business 後,未來會不會被人家追討甚至是報復。
小結
烏克蘭的經驗不能說什麼都是「成功」的,但對於在當地的外商而言,這些都是真實學到的教訓 (lessons)。那麼對於台灣而言,或許永遠不會有重大的區域衝突發生,但天災人禍總是免不了的,好好思考弄些劇本來演練,這都是 BCP (business contingency plan) 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