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T.tw 辦公室落成紀念之觀察
第一次知道這個計畫辦公室應該是某次在看外籍媒體談台灣的產業安全戰略時知道的。今天參加了 DSET 的辦公室開幕論壇,有些觀察就寫在這邊。
早期我們在一些國際場合談台灣在「全球產業」的安全戰略價值鏈要擺在什麼位置,聽懂的人沒有多少。原因好幾個,第一個是因為那些產業(例如網路)本身在台灣和區域的「產值」「影響力」不大。舉例來說,台灣手游人口的人均消費和付費習慣不錯,這個族群很有代表性,但台灣市場的「特質」「份額」「表現」並不足以在國際安全領域踩到一個必須被找來「對話」的位置。第二個是台灣這些產業的從業人員,本來就在全球市場和「安全政策」的族群幾乎沒有交集,比如說,一來你台灣在「南方國家」陣營沒有很 dominant 的網路支付業者,有足以左右當地市場金融秩序的能耐,因此在那個區域的經濟安全討論,你所代表的公司若有此等地位,一些政策討論的平台,你的公司是會被找進去聊天的。
台灣早期到現在還可以算的上邊的,大概就是「網路治理」的範疇,因為在這個 “Internet Governance” 的 themes 有真正的政策討論。有些涉及國家主權,產業和安全的挑戰,在這個圈子來來去去的台灣人也比較多。這些人就比較知道這方面討論的進展是怎麼走的。若是突然被找去談 regional 某些方面的 security policy 要如何落實,這些人也都有實際的貢獻。要搞好網路安全,沒辦法自己關起國門來做,大家要互通有無,所以也一些 institutional knowledge 也被保存。這些 knowledge 的「產製」來源不僅僅限於有 PhD 的學者,但也不能沒有學者。網路有太多 operable 的 elements,要和 practitioners 和 stakeholders 打交道是必要的。
不過如我上面所述,網路「市場」很重要,但在台灣的經濟量體普遍被認為較小。這些在網路治理的經驗並沒有很好被其他 technology fields 的 policy maker 和 academics 所認知和認可。簡單來說其他的 tech 若是涉及安全政策的下游被管制者,多半是 vendor,這些 vendor 別說要談政策,能談的只有供應鏈的採購或是我們常常說的,「我說的 policy 不是你說的 “firewall policy”」這個層面上打轉。
牽涉到半導體和供應鏈安全,這些討論的重要性一定要有台灣,這是「產官學研」都躲不開的。我們都知道 TSMC 在和美國政府開始打交道時,才開始在美國 hire 真正有高度 public affairs 經驗的人。在台灣,TSMC 要做事很簡單,但在美國,尤其是涉及全球科技和經濟安全政策的討論,事情就不是這樣了。在台灣你培養不出來這樣的人,半導體公司沒有這樣的缺,學界也不會有這樣的研究案可以承接,自然而然發展到今天,你整個產業好幾個世界第一,卻一直培養不出來一個比較像樣的「智庫」。
在台灣的學界,尤其是社會和人文學科,在科技和安全政策圈子裡的存在感有點幽微,所以最快可以操作的就是「民主」的旗子要抓起來,要和科技發展政策串在一起。國科會針對今天論壇的新聞發的就是要「打造人工智慧島」(媒體報導),這可說是此種脈絡下的對內產物。可是…… 人家跟你 engage 要談的不是這個啊?人家來台灣談,也不是要公開去 endorse 你的 policy mandates 啊?有些講者具有 UN Security Council 做 sanctions 的政策實務,有些是 NatSec 過來的人。國科會只談產業發展的科研部分,而且國科會還代替了 DSET 發言。這基本上是「萎縮」DSET 本身的職能吧?在我看來是有些 mismatch 的窘態,或是說 run 了一年,但除了很多人寫報告之外(也被國會要求?),組織的自主性還在 embryonic 階段。
民主和科技的交集是什麼意思?民主的供應鏈是什麼意思?供應鏈涉及數位安全又是什麼意思?這些和國民的安全有什麼關係?需要什麼樣的專家(學者)才能把這問題談的好?是 IR 嗎?還是社會學?台灣世界第一,那台灣對世界的責任是什麼?介紹國外怎麼樣怎麼樣的文獻實在是很多了,但有台灣觀點,介紹台灣是怎麼樣又怎麼樣的論述豐富度就很少。
真主黨 pager 爆炸事件就是一個警訊,是一個測試,測試台灣自己會怎麼談這件事的機會。現場有人問,答的人(不是台灣方面的人)也答的很好。雖然不到三十秒,但這是一個很好的對話展示。
半導體和供應鏈安全涉及的經濟量體,台灣產官學研實在是無法忽視,各方詢問的衝擊波也一直打過來。我相信 DSET 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被創造出來的平台,因為來台灣想問這些事的各國 stakeholders 實在是多到應接不暇。況且很多切進來想談的 dimension 根本是台灣學界過去沒有積極主動做過的研究領域。這些 delegations 來訪,直接帶去資策會、中經院、台經院,或是想當然耳的工研院都是不太對勁的。DSET 被快速拱上檯面獲得八方「指名」,是有其道理的。
不過 DSET 在實際的區域安全政策有什麼 value proposition?是作為一個「當人家想問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丟去這個平台跟大家說明台灣目前的政策,所以算是一個數位外交的平台」,還是「辦辦一些 GCTF.tw 的延伸活動」,或是「這個單位真的可以協調甚至出一些媒體爭相報導的報告」,還是「涉及民主的安全和科技政策,在這邊可以找到對的人討論」?我們看前朝政府所成立 INDSR,各種公開評論就很多人想看,因為台灣的 defense 和 security sector 早在國際的潮流之中掉隊很久,是一個巨大的 black hole,鑽下去就別想走出來了(發抖)。那麼 DSET 是否有能耐讓半導體和全球供應鏈這個巨大的黑洞負起一點責任,推動讓台灣引以為傲的經濟合作模式往下一個階段走?
如果 DSET 可以拿到半導體公司的委託研究計畫,不限於來自臺灣,那這也算是一個成功的關鍵指標之一。或許已經在發生,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最後還是謝謝中午有準備豐盛的素食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