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不,我不是說要轉移陣地
前情提要:臉書是台灣自找的「網路長城」
我不是說「個人」要找另外一個社交媒體平台或是轉移平台,我前面一篇文章是在說政府的態度、公共資訊的流通、公共預算的支出和非歧視性的資訊管道。請容我解釋一下。
感謝多位網友賜教,有朋友直接說上一篇的觀點是「喜憨老人」,我笑笑想說算了。現在網路討論只要意見不合就像火山爆發,這個習慣搞不好是沒有體會過沒有 social media 整個世代的「症頭」和危機。
人總是受自己的經驗所限制,我也不例外。但我上面那篇文章不是在說我們要怎麼辦。個人架站?想太多。使用其他的第二個平台?人都不在上面啊?完全放棄臉書?這也不是問題的關鍵,就算很關鍵也不是我關心的。
「那你到底是在講什麼?」
主要是在談政府的態度要怎麼辦。看到這些問題,我們很自然會想到說,是不是親朋好友大家都轉到一個平台去?這是解法,但不是我認為重要的。也有人說:臉書如便利商店,通路享受超額的利潤是正常的,檢討臉書到底是什麼意思,是要我們回到「雜貨店的時代?」不過,我也不是在講這個問題。在台灣,在法制和法治社會的精神之下,這個問題要交給公平會和消基會去想,而且用便利商店的比喻稍微不太對。我也沒有要你不要用網路,不要用臉書。
我是在說這四件事情的交集:
政府的態度
公共資訊的流通
公共預算的支出
非歧視性的資訊管道
不是這四件事情的交集,另有更傷腦筋的「國家安全」層面,但這我們放到以後再聊。
臉書在全世界各個國家有不同的市場滲透率,有些國家很高,高到沒有臉書就感覺沒有網路內容(緬甸)。有些社會有自己使用臉書的「文化」,私事放上面,公事請其他地方談。有些地方有良好的法制,加上穩定長期投資的資訊基礎建設,加上有良好的資訊發佈習慣、正式的政府社交媒體指引等。這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澳洲、紐西蘭、挪威、芬蘭等我們普遍認為比較「先進」的資訊社會,都有這些公開的政策資源可供參考。在這些國家,中央,聯邦或地方政府機關等,不是全部都有臉書帳號,臉書也僅僅是資訊管道之一(但大概不會是唯一)。使用這個管道是有目的的,有「操作」的界限的。使用的目的、方式和資源,普遍都有成文和內部的規定。換句話說,在這個國家的居民,如果要找到政府資訊,那麼他可以透過官方網站,找到最完整,最豐富的資訊。如果要希望「訂閱」政府的訊息,那可能主要的管道是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沒有說一定要用哪一家的服務,只要你使用的是合乎「網路規定」的電子郵件服務,就算是自己架設郵件伺服器,也能收到來自政府的訊息。我舉電子郵件只是一個例子,電子郵件當然有很多問題,但它仍然是主要國家和國民之間訊息快速互通的主流管道。
正常的社會沒有必要天天聽政府講什麼,或是天天被鼓勵只在一個封閉的平台聽政府機關講話。要透過臉書訂閱公共資訊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這當然也可以,但這不太會是政府資訊的主要遞送管道,甚至是內容最優先、最即時和唯一的載體。
回到台灣,當一個地方政府把防疫的資訊都第一手揭露在臉書粉絲頁,那麼幾個不單純的問題就來了:
這個地方政府沒有自己的資訊基礎建設和通路
這個帳號在臉書上做什麼臉書都知道而且有不知道保存多久會怎麼用的龐大紀錄(數據)
使用者要「繞道」到「境外」的網路,才能接收到關於這個地方政府的重要訊息
使用者需要有臉書帳號,才能訂閱
使用者因為你選擇了這個發布的管道,他所有此時的網路行為都會被紀錄
訊息會不會被看到,是不是被市民縣民看到,這個地方政府永遠不會知道平台的遊戲規則
這才是我說的主要問題。這面「牆」越來越高,沒有臉書帳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化外外民」。一般民眾在需要和政府的「資訊/數位介面」打交道時,如果「強烈鼓勵」甚至是「被迫」使用單一平台,但卻沒有其他的管道(或通路),這就是我說「台灣自找」的意思。
而且台灣至少有一千萬人在這道資訊的高牆裡面。但我這也不是說你馬上要往網路邊境管制 (border control)、資料在地化 (data localization) 甚至是網路服務主權論的方向偏移。讓我們耐心想想,好好觀察,對現況先搞清楚,現況所造成的影響摸清楚後,再來想其他的。這些探索經驗累積和實務的 mitigation plan,網路上到處都找得到豐富的資源。
最後,我們一定要 queue 一下消失的「數位發展部」,因為據傳這個新的部會的業務範圍規劃,涵蓋資訊、電信、傳播、資安和網路五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