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與網路救災文化觀察
前情提要: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觀察。本文預設的讀者是災防的利害關係人,後面會解釋。
光復鄉設籍人口約1.2萬。NCDR 透過電信信令 (?) 有介面和方式取得統計顆粒較密集(10分鐘算一次?)的「即時人流」數字。這個數字在光復鄉的主要住民地,約是7,000-9,000(不重複電信門號?)。以9月24日早上來說,大約有將近1,000名各路人馬,在 CEOC(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工作會議被判斷是屬於外來的救災人力。
第一層的利益相關人除了設籍人口之外,更有親族等人。隨意往外畫一圈,三到五萬跑不了。第一時間的「救災」和「賑災」不會「框列」到這麼廣。透過119和110進線成案的人數,也沒有超過1,000名。搶救優先權最高是約為124位失聯民眾(as of 9/24 09:00)。
這些人員名單的掌握,分散在各單位各系統各人員手中。針對救災部分,EMIC 或許有完整的欄位,可供中央和縣市政府有權限的單位人員檢索。
我們把上面說的利益相關人做個分群:
(甲)朋友100,000人?
(乙)親族30,000~50,000人
(丙)戶籍人口12,000人
(丁)現地人流7,000-9,000(人數為電信門號推估)
(戊)失聯124人
除了(甲)之後,其他先稱之為「受災的」利益相關人。
不過在網路「喊救災」的有很多不是這些人。撇開大家熟悉的消防署搜救系統和國軍作戰區,進入災區還有哪些人?
(A) 公務人員:人數不明。
(B) 各路電子媒體人馬:人數不明,不會超過100人。
(C) 救災和賑災團體人數:人數不明。
(D) 無單位歸屬的救災自願者:已/預進入災區:人數不明。
A 好掌握,B 好掌握,C 不一定能掌握,因為送物資進去的不一定是登記有案的傳統救災/賑災團體。D 最難掌握,但整體人數可用即時人流推估。
A, B 都有既有的通訊聯絡管道,例如 A 透過公務系統可做回報統計。B 就是所謂的「LINE 媒體群組」。C 和 D 部分會在網路到處「流竄」「海巡」,除非那些是已經和當地前進指揮所、前進協調所,或是花蓮縣民政系統和「光復鄉災害應變中心」註冊 (register),或是過去有合作經驗者──例如歸類於 C,且有收容能力的公共設施單位/民間教會等。
C 的單位有花蓮本地的,也有本日啟動的慈濟系統。慈濟在 UNHCR 定義下是有 “cluster” 能力的關鍵節點,也是各級開設的當然列席單位。但這次啟動應變的時間較晚 (?),致使其他屬於 C, D 等救援能量的單位/個人,是否在這時間點可能透過慈濟的號召,成為人道救援的 force multiplier? 例如慈濟有很好的區域物資輸送集散中心和簽約物流,可解決大家運送物資的問題?答案是目前還不明朗。
另外,有許多報著良善「人溺己溺」精神的大眾,我們姑且算這些有可能十數萬的人(本人粗估),稱之為 E 族群,也會在 Threads, Facebook 和 LINE 群組裡面發問和轉載圖文資訊。
Threads 和 Facebook 有很多人基於好心,於是就成為每一則資訊的小小節點。屬於 C 的單位通常不會公開在社群媒體「無對象」的詢問事情。一個有「組織記憶」的組織要啟動救災或是賑災,通常不會在「網路大街」上公開「喊叫」。可是 D 的基數龐大,E(大眾)更是誇張的多。E 無目標對象的在社群媒體發問,這是網路觸擊率高的國家都會發生的狀況。這也是台灣救災和賑災特有的文化(例如「援手」的概念),但這個文化要「導向」為更有效率、準確和有韌性的展現。
此外,利益相關人甲、乙、丙等分群,有不少也是無差別的在社群網路發問發文,尋求協助。如果目的是準確的救援或尋求協助,這其實都不是「好的方式」。比較適切的作法是透過網路尋找到當地的「應變中心」,或是指揮體系內有對外對口的單位。以本案來說,就是「光復鄉災害應變中心」,或是其他在當地的社福團體等。
至於這些窗口會如何處理來自 D 的請求?我們不得而知,但整體來說要盡量往這個方向走。救災和賑災不是媒體拱眼球流量,創造出大量的回應流量卻解決不了事──這是很傷心且無濟於事的。這年頭「網路救災/賑災」若是走向太過於倚賴社群媒體,那些高度的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會很嚴重「干擾」所有的環節。
更麻煩的是資訊「有效度」的「時間差」,也會讓很多資訊在「無效」或是被證明「誤傳」之後,還繼續流傳,例如「馬太鞍溪第三次溢流」就是今天中午前最好的例子 。這甚至還影響到溢流和疏散的判斷、公務警示系統的運作時機等。
還有一種作法是處理 (C) (D) 等準備進入災區但缺乏團體單位識別能量的這些人士。我們這次的公路管制不知狀況如何,但公路管制(公路總局、警政或民防等人員)可以鼓勵外來資源(人、車、物資等)向應變中心報到 (check-in) or 註冊 (register)。這個作法也會有助於廣大外來資源的妥善運用,在現地要馬上應變時,也會有約定好的管道去傳遞緊急訊息。(而不是什麼都要繞到網路雲端)
不過這前提是前進指揮所(主要是救災單位?)、前進協調所(主要是政府單位用?)和光復鄉應變中心(理應有對外因應能量)等三個單位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也有默契,公路管制單位鼓勵大家去 command post 做 register 也要有作業的 protocol 才行。我建議這可以在2026年的各種小規模但跨單位的演習,列為演習的科目。
這次光復鄉的受災地區可用10*10公里、5*5公里、1*1公里或是500m*500m的網格去劃分作業範圍,但再怎麼說都是一個相對集中的區域,進出的動線好控制,即時人流也不可能超過20,000人。如果我們身為觀察者能把這次好好作為教案研究,那麼未來若有複數的網格範圍受災區域(編按:多地區的複合性災難),我們才知道如何做的更好。
台灣很多都會區域10*10公里範圍,可能就有超過十萬人的現地住民,在救災和賑災以及「戰略溝通」,那複雜度將會是光復鄉的n倍。
以上林林總總比較雜,若有不清晰請見諒。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