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41:憲兵城鎮移動和戰術體能動作分析
漢光41最精采的其實是後備旅和憲兵在城鎮移動有很多公開畫面。過去我們看軍人訓練,如果是關心戰術體能的朋友,很難看到他們在我們所熟悉的城鎮環境做戰術動作。目前有很多好的畫面,我們就先來當個觀察員。






首先,我直接拿一支大約一分多鐘的影片(來源:軍聞社),把幾個主要的畫面用截圖方式呈現。先宣告,這些觀察用講的比較快,寫出來只是拋磚引玉。
以下是摘要:
所有的戰術動作都有「負重」和「移動」這個元素,這是一般健美路線的健身房不會做的。
所有的戰術動作都有「負重」,這個動作也是「運動體能」和一般傳統單項運動選手在做動作的時候不會碰到的挑戰。
負重的位置會有所變化,例如肩背、側肩扛、腰掛、腿繫、單手提、舉槍等。這些負重都會影響到動作的執行。
環境是大家熟悉的捷運,捷運會有樓梯。很多戰術動作都要上上下下,例如一段時間上,一段時間下,不會只有直線。
每一個戰術動作的持續時間應該不會超過60秒。例如捷運車廂跑出來10秒,上到檢票閘門口20秒,閘門口到地面出口30-60秒,過馬路30秒等。有提彈箱的或許比較慢。
提重物的方式常常是不對稱的,簡單來說就是單側。
在平台移動貨物時,會有推雪橇的動作。
所有的負重物件,都是不穩定會晃的。
做這些移動的動作不是只要搶時間而已,還要保持足夠的 situational awarenss。這和單純的運動體能求表現,非常的不一樣。不可以進入「禪」的境界(例如射擊)。
這些戰術動作很吃各種體能,但也不是單純的一系列固定組合動作。例如你可能要重複 move, shoot 和 communication 這個 cycle,個人的 movement pattern 複雜度比較高,但還不到無法處理。
夜間,低視度環境執行戰術動作。這些畫面上的憲兵(不是 MPSSC)在本次沒有配備夜視系統。
溫差:捷運月台和地面出口可能有4-5度的溫差。(半夜一點,萬華站/善導寺站)
個裝會限制肢體執行動作的角度。
所以肩負首都戍衛任務的憲兵,體能訓練的組合和一般野戰陸軍,或是處理濱海環境的陸戰隊一定要不一樣。合理的訓練模式組合也可以「降階」給其他警衛隊或是保警參考。主要是戰術移動的場域有高度的重疊,所發展的 training doctrine 或是 methodology 有一魚兩吃的外溢效果。





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