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篇文章最初是應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 INDSR 和美國井上健亞太安全研究中心 DKI-APCSS 某計畫的邀請,於2022年5月為專家工作小組討論而撰寫。原文(英文)發佈於2022年5月。在這個時機點我改寫成中文。三年後用這一篇來看 Danas 風災的資訊迷霧現象,應該會更有感受。
在烏克蘭地區衝突和全球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準確資訊對受影響個人及弱勢群體的生存從未如此重要。這些群體常常陷入對他們充滿敵意 (hostile) 的資訊環境中。在我們的實證研究中,我們發現那些能夠更好地接觸並依附於社區的個人,在重大危機中往往更具韌性和穩定性,從而降低了當地因虛假資訊造成的風險。
理解資訊環境
「大型科技公司」和網路平台在現代確實主導著資訊空間。然而,當我們深入社區時,我們發現如何理解人們在網路世界消費媒體或為何信任某條資訊通道的資訊,在該地區並不十分明瞭。這常常阻礙了各方干預者在危機應對不同階段的支持和協助。例如,一位帶著嬰兒的30歲用戶可能不得不完全依賴短影音平台來幫助她逃離疏散計畫——這種情況從未被原始平台設計者所預見,正如我們在烏克蘭戰爭(2022年)中所觀察到的。在COVID-19大流行的前幾年,更多社區不得不依賴網路來支持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場大流行如何改變了資訊環境的格局,尚待研究。
我認為,在地方層面上「定向」(orienting) 社會規範 (social norm) 以加強對虛假資訊危害的溝通韌性,必須考慮到與資訊環境相關的法律、架構(技術)和市場力量,這些力量適用於特定國家。這項看似艱鉅的任務往往超出了任何單一利益相關者責任和能力的範圍。儘管線上環境並非唯一的資訊通道,但它對政策制定者、干預者和在地操作者的情況意識構成了特殊威脅,無論是短期應對規劃還是長期穩定。對特定領土或人口統計的特定資訊環境中關鍵維度的賦能因素的快速理解,將補充現有的干預框架,這些框架是任何經驗豐富的善意行動者的資產。
資訊空間也包括支持空間在TCP/IP網路所有層級運作預先存在的層。看似與「物理層」(例如島嶼領土的海底電纜)無關的東西,可能在單一事件中被徹底破壞,從而有效地將領土切斷自全球資訊生態系統。一個國家對主要技術平台IP網斷的禁令,可能使數萬名無辜公民更容易受到內部操縱。維持網路運行的利益相關者尚未被納入虛假資訊的公開討論中,但正如我們從未想過在21世紀會發生全球疫情大流行一樣,它將在未來的動態衝突中發生。所有利益相關者都需要在這個安全領域中被解決,以保護當地社區。
災害、資訊真空、虛假資訊及循環
我們通常在某個偏遠地區發生事件時,會發現自己一無所知,而受影響的群體正在匆忙尋找手頭可用的資源。當重大災害降臨時,資訊供應處於最低水平,但正確資訊的需求在極短時間內急劇增加。這種資訊需求和供應的失衡留下了一個操縱的真空,而這個真空落入了企圖策劃有害資訊活動的對手手中,這種活動造成的傷害多於益處。
對於持續的危機,如COVID-19或烏克蘭戰爭,一系列事件被視為循環的潮汐和波浪,而對這種真空的針對性剝削逐漸鞏固為一種維持 (sustaining) 力量的常態。一旦指定地區的可觀人口被吸引到這個「陷阱」中,這對任何旨在減少危機風險和拯救生命的行動來說,都將成為一場噩夢。
如果資訊供應和需求的架構未能考慮如何解決這種真空——或者用另一種說法,機會窗口——並以此為念,不優化地方層面的韌性,社區將在災害應變的不同階段成為真正的受害者,而這種脆弱性往往會在下一輪中被利用和強化。
重新思考培力機制 (CBM)
被吸引到敵對資訊空間的個人,有時會因自身認知而陷入困境。資訊對生活的各個方面至關重要,但受虛假資訊影響而採取行動的傾向,可能會演變成一種「永久性疾病」,加劇任何單一個人在重大危機中的安全問題。準備總是一項長期投資,我們發現公共衛生領域的能力建設思想,可以為加強地方層面對虛假資訊的韌性提供新的途徑。例如,為保護學齡前兒童、青少年或退休養老金領取者制定的公共衛生和社會措施將大不相同,因為他們處於不同的心理和身體準備階段。
當前的全球資訊環境有利於惡意行為者和消費者之間通過大型平台進行強大且直接的剝削。個人面對洪水般的資訊洪流時往往感到非常脆弱。為鼓勵和賦予個人在敵對資訊環境中具備韌性,應減少與其自身生活相關的資訊消費障礙,以便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來支持國內和本地的行動,而非通過個人的網路人格 (persona) 成為虛假資訊的增強節點。我們應投資於創造資訊空間的工具的可及性 (accessibility),這條道路可能在本土資訊生態系統因基礎設施崩潰(如能源供應和網路連接)而完全與外界隔絕時,證明其極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