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防搞什麼 自我防衛的圖卡指引
聯絡方式:ths@duck.com
這次座談算是一個階段的完成,沒想到在烏克蘭戰爭前起心動念辦的活動,竟然也能辦到好幾場。這場吸引的關注非常之高,一來是我們保持每週一次的穩定節奏討論 #民防搞什麼,二來是,幾場下來也對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聽眾想知道什麼,都有更清楚的輪廓。
雖然回饋意見的朋友來自四面八方,但幾位比較常討論的核心成員都感受到,若要從個人安全防衛的角度出發,勢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指引」性質的文件才能瞄定標的。否則這裡抓一塊那裡抓一塊,看似什麼都顧到了,遇到戰災時也是驚慌失措。我們的目的不是直接進入教學(例如 first aid),因此在 “actionable insights” 的意識提升部份,就需要某種框架級的概念地圖。
這份就是在這樣的需求壓力下所產生的第一版,來自不同領域專家的密集討論。這一版「技能樹」的產生也對於我們自己幫助很大。過去民防歷史多半因為1992年戰地政務結束之後,成為口傳歷史的成份居多。或許那個年代的民防能力培養多半以支援軍事作戰為主,但考量到時代不同,多點 HA/DR 災防和人道救援成分,有個框架級的圖卡,反而是這階段我們認為比較優先的。
這份方便的「圖卡」將身份別分為「一般公民」和「後備人力」。一般公民大致指涉的是成年人(例如18-65歲),而後備人力就是會接受到教召但是橫跨好幾個年齡層的男子。我個人認為由於這張圖卡距離實務操作仍有好一段距離,但對於自身或是不同身份的雙方去互相了解能做什麼,會做什麼,應該具有什麼通用的能力,仍不失為好的起點。
通用能力的部分牽涉到不少關於「機動性」「移動」的基本能力發展項目。聽起來似乎很玄,但很多都可以在日常生活派上用場。甚至是如我們前面幾場活動提到的,好好認真從事戶外活動(例如登山、定位運動),就有機會能把這些通用能力培養起來。
沒有手機通訊和電力被迫用步行方式移動到避難所,這件事在烏克蘭已經發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會待上比較久的地點,多半也可以算得出來。假設從這些地點若是要走到「防空避難設施」,或是和同事、家人一起往安全的空間移動,那麼看得懂離線地圖、在都會裡具備方向感和自我定位、導航能力等,都是很實在的功課。
其他的部分我就不多說。3/12 我們第一次釋出這份圖卡時,現場激盪起品質很好的交流。由於很多人並沒有辦法到現場參加,我們決定在這個週六 3/19 台北時間晚上 20:00-21:00,將再度使用推特,舉辦一場同樣主題的交流。希望有興趣的朋友也能一起來討論。
Twitter Space https://twitter.com/i/spaces/1kvKpAnpXldGE
*謝謝不願意具名贊助設計、印刷和知識的熱心人士。